食材科普

【被遺忘的滋養食材】從泔到米湯,原來這麼養胃又暖心
記得我小的時候不管是發燒、感冒或是食不下嚥的時候。媽媽都會廚房裡熬一鍋粥,讓白米在鍋中翻騰、起泡,粥面逐漸浮起一層淺白色的「米湯」,或是他都會稱它為「泔」
你上次喝米湯,是什麼時候?
在身體虛弱的時候,品嚐的這碗米湯,淡淡的不搶味、不刺激,用甘甜與溫潤撫平的虛弱的身體和腸胃。
米湯是什麼?
在煮粥的過程中,緩緩浮現在最上層、半透明又帶點乳白的那一層清米湯,就叫做「泔(ám)」或是「米湯」,在傳統上也有人叫它「粥油」、「粥糜」,或者更古早一點的說法「泔糜仔」(ám-muê-á)。
※米湯 vs 洗米水
洗米水是在米還沒煮之前清洗時所留下的濁白色液體,其中含有外層灰塵與米屑,多半會直接倒掉
而米湯則是在煮粥時,米粒與水經長時間加熱,釋出內部澱粉與營養後自然產生的清湯,乾淨、可飲用
※米湯 vs米漿
是煮粥時自然浮在上層的乳白色湯汁,由米粒釋出的澱粉與營養慢慢熬成。至於「米漿」則是將生米與水打碎後煮沸製成的液體,常用於做豆漿、米漿早餐飲
米湯營養優勢
別小看這一層米湯,它是米粒在高溫熬煮過程中釋放出來的營養與澱粉,隨著水與米間的攪動,自然上浮在粥面之上。
為什麼米湯營養?
- 含有適量澱粉與能量:米湯主要來自米粒中釋放出來的水溶性澱粉,可為身體提供溫和能量。相較於整碗稀飯,米湯質地更輕盈、不易造成消化負擔,特別適合在胃口不好、病後初癒、術後調理時飲用
- 含有少量維生素 B 群與礦物質:雖然不像完整米飯那樣營養完整,但米湯中仍殘留些微的維生素 B₁、B₂、鐵、磷等成分,有助於維持基本新陳代謝與能量補給
米湯,是養胃補氣的「粥油」
在中醫的眼中,米湯性質「平和而不寒、不燥」,味道甘甜不膩,具備以下幾種溫補好處:
- 補中益氣,潤腸通便
- 健脾養胃,安定腸道
- 滋陰養液,緩解口乾咽燥
清代《隨息居飲食譜》甚至提到:「貧人患虛症,以濃米湯代參湯,每收奇效」,顯示米湯雖平凡,卻能滋養虛弱之人
誰適合喝米湯?
米湯比粥更清,但又比水多了淡淡的米香與滑順,喝下去不厚重、卻剛剛好的飽足感,讓人從胃裡暖到心底
- 腸胃虛弱
米湯質地細緻柔滑,不刺激腸道,特別適合腸胃消化力低下者。在中醫的觀點中,米湯能補中益氣、養胃生津,是病後調養的好選擇 - 嬰幼兒離乳期
對於剛開始接觸副食品的嬰兒。它比粥更易吞嚥、更易吸收,是幫助寶寶逐漸建立消化機能的過渡品 - 產後坐月子的媽媽
產後女性氣血尚虛,若胃口不佳,米湯能作為開胃湯飲,同時溫補脾胃,幫助恢復體力。搭配小米、紅棗、黑豆等食材熬煮,可進一步調理氣血 - 長者、吞嚥能力阻礙者
高齡者因牙口或吞嚥退化,常對食物敏感。米湯因其滑潤特性,既可飲、亦可混合其他泥狀食物,成為高齡者照護飲食中的一部分 - 病後恢復期
在術後或腸胃清空後的「復食期」,不少人會選擇由米湯開始,慢慢喚醒腸胃機能。
※需控制血糖者應注意:
米湯屬於高升糖指數(GI)食物,會使血糖快速上升。糖尿病患者或血糖控制者應避免單獨大量飲用米湯,或搭配含蛋白質、膳食纖維的食物一起攝取,以減緩升糖速度
米湯怎麼煮?
煮米湯其實不難,關鍵在於水與時間的比例。只要掌握基本做法,就能在家輕鬆煮出一碗香氣淡雅、口感滑順的米湯
米水比例:1:10(或 1:12)
|材料:
- 白米 約 3 大匙(約 45 ml、生米狀態)
- 水 450 ml(約為米的 10 倍)
- 鹽 依個人口味少許(可加可不加)
|煮法建議:
- ① 先將米略微清洗乾淨
- ② 加入 10 倍水後開中火,不蓋鍋蓋、不攪拌,等待鍋邊冒出細小泡泡、湯面微微泛白
- ③ 沸騰後轉小火,輕輕用飯杓(或耐熱湯匙)沿鍋底攪動一次,以防沾鍋。接著蓋上鍋蓋但留一小縫,小火慢熬約 30 分鐘
- ④ 煮好後可依個人喜好加入一點鹽,再趁熱用濾網過濾米粒與湯分離,就完成了
📌 小提醒:冷掉後會變黏難濾,建議趁熱完成濾出動作
※米湯要怎麼保存?
冷藏保存建議 1~2 天內飲用完畢。由於米湯含有天然澱粉與水分,容易變質或發酵,特別在夏天更應避免常溫放置。抑或可分裝成小份量保存(如玻璃瓶),想喝的時候稍微加熱即可
閱讀延伸…
– 季節限定 –
勝美熱銷蔬果之一,宜蘭在地紫心地瓜
地瓜從土裡一鏟一鏟挖出來,費時費力。紫心地瓜甜度高、水份充足,口感綿密香甜不膩。我們特別請謝大哥挑選小條款,比較容易蒸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