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健康,我們在乎

        • 人物專訪

        • 你需要知道的

        • 熱門推薦

  • 認識勝美
  • 會員註冊/登入
搜尋
Close this search box.
搜尋
Close this search box.

小農村大人物

宜蘭小農食譜

月見學習農園|向大地學習,與生態共存的自然農法加法田

文/Juanita

拉了四袋粗糠,在八十佃穀倉大門前,我們席粗糠而坐。綿綿細雨輕輕地落在碾米廠左前方的稻田,田裡泛起鳥兒戲水的漣漪,看似靜謐的美麗景緻,卻帶著哀愁,擾動著在這塊土地友善耕作十多年的兩位女農-月見學習農園的田菁與李茶。

天災與食安 埋下從農的種子

2009年八八風災,當年剛從台北離職的茶,陪朋友到花蓮,原本就關注環境的她,親眼看見天災導致家破人亡的景象,李茶決定要為大地做一些事。當年年底她到田菁宜蘭老家的金棗園幫忙採收金棗,隔年春天開始從農,以友善耕作的方式種稻。

農家子弟出生的田菁,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社會氛圍對農村有著保守落伍的負面標籤,職涯規劃沒想過從農的選項。然而,李茶移居宜蘭務農對田菁的啟發以及陸續發生的毒奶粉、起雲劑、修飾澱粉、化學添加劑等食安問題,讓她思考為什麼人類會添加這些影響健康的成分在食物中?而自己身為一個農家子弟,為什麼不知道菜是怎麼長出來的?

當時在非營利組織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當助人者的田菁,體認到大環境的體制問題以及受助者有許多顧慮不敢替自己發聲;她思索若她是農夫,是不是能以農夫的角度看待農業,為自己、食安、土地發聲?於是三年後,她也加入李茶的行列,回到宜蘭耕種。

向大地學習 與生態共存

以慣行農法種植的爸爸,不但不反對她們以友善方式耕種,更身體力行帶著她們一起補田梗、找水路等提供田間層面的實作;而有機耕種的知識與技術,則靠自己向外尋找資源,到外縣市上課或看書自學KKF、BD、秀明等自然農法。學習別人的作法,與不同的價值觀碰撞融合,慢慢找出適合自己的的作法。

目前田菁與李茶兩人,耕耘三甲多的水稻田,皆不使用苦茶粕殺螺,不應為了福壽螺而傷害其他生物。她們觀察福壽螺的習性與出沒的時間,買二手農機學習將地整平、掌握入水的時間點、控制水的高度、算好捉福壽螺的頻率、把握插秧後的兩週黃金期,抓到種田的節奏。

她們也照顧了一分地菜園和八分地果園,園區種植金棗、芭樂、鳳梨、甘蔗,將田裡的福壽螺與果園的落葉等有機質覆蓋在果樹下方,提供自然分解的肥份給果樹,盡可能減少干擾,以大自然原本的平衡去防治病蟲害。她們沒有要「全拿」的心態,而是以「加法」看待種植的農作,特別是靠山邊的田區,她們會視為沒有在該區種植,若有收成是農夫多得的而不是農損剩餘的產量;因為這個環境是萬物共享的,小鳥會在田裡戲水、小水鴨會吃秧苗、山豬會玩耍撞倒果樹,本是動物的天性。

這也是月見學習農園的名稱由來,月見是每月都能見到花朵綻放的日日春的別名,生命力強且與田菁之前服務的非營利組織名稱有關。學習,則是她們在跟大地學習、從來農園幫忙的朋友們的回饋中學習與反思。與生態共生、共存、共好,自然就有強韌的生命力!

三代人耕耘的土地 日漸消失的農田

「這塊靠山的田,沒有一塊石頭!一塊土地可以這麼綿密,是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啊!」田菁指著八十佃穀倉左前方的水田說道,這是她阿公、她爸爸與她都照顧過的土地,她走在水田的每一步,都烙印在三個世代共同耕耘的田裡。

「但我沒有辦法好好保護這些土地,我不知道我還可以在這裡耕種多久……」談到回宜蘭耕種十多年,看著許多原本耕種的田地被蓋起了一棟棟的樓房,農地被當成投資炒作的商品,田菁數度哽咽流淚;每當開車經過農田,她心裡都很痛苦,因為那些農地若不是插著「售」的看板,就是已經有機器在整地準備蓋房舍了。

2022年田菁拍了紀錄片《萬里冬遊記》,片中拍攝到正在割稻的那塊田,數月後在紀錄片放映時,已蓋起了樓房。當稻田鋪滿了水泥,當鄉野蓋滿了農舍,當廢水佈滿了溪流,當生態隨著日漸消失的農田不見了,不復存在的田園景緻還美麗嗎?

|月見學習農園

  • 農友:田菁、李茶
  • 產地:宜蘭員山
  • 作物:稻米、金棗、珍珠芭樂、茭白筍、季節作物
宜蘭小農月見學習農園
  • 製作過程中不滲一滴水
  • 用冰糖和麥芽糖熬煮三小時以上
  • 無化學添加、無色素或是無防腐劑
  • 吃得更安心

$250

點我分享:

推薦好物
購物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