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健康,我們在乎

購物車

水質|Rice starts from water

宜蘭有一句話:「水好,米就好」

宜蘭以豐富的天然水資源聞名,特別是來自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的交會地帶,水質潔淨無污染。這些水源經由地層自然過濾後,富含礦物質,pH 值多維持在6.5–7.0之間,屬於中性微酸,對稻米根部的養分吸收特別有利,成為理想的稻米灌溉水源。

山水共生的水稻區

宜蘭使用的灌溉水源多來自 頭城大溪、羅東溪、冬山河、蘭陽溪 等河川,其中不少流域未受工業區開發污染,是全台少數幾個仍保有「山水共生」自然樣貌的稻作區。

減少污染的天然優勢

這樣的環境,讓農民能直接使用自然湧泉或山溪水灌溉,降低農藥與重金屬污染的風險,讓每一顆米粒都帶著最天然的清甜。

水質如何影響米飯口感?

乾淨純淨的水,讓米粒在生長過程中能均勻吸收礦物養分,煮起來的米飯自然香甜、黏彈適中,不僅是宜蘭米的招牌特色,也讓許多人一吃就愛上。

土壤|Fertile Foundations

「好米從好土而生」那片來自蘭陽平原的沃土,才是美味稻米的根源。

宜蘭地勢屬於由蘭陽溪日經月累千年之下沖積而成的平原,土壤主要由沙、礫、黏土層組成,屬全新世非海相粉砂質黏壤土,厚度數十公尺以上,地形平坦且肥沃,提供稻米穩定成長的基礎。

雨量充沛與水土共生

這片沖積良田,平均年雨量超過2,700毫米,再加上適度排水與水源供給,使土壤得以保持鬆軟、濕潤、易於耕作,有效使稻米「根」得好、生得旺。

水稻土的天然優勢

宜蘭長年進行水田耕作,造就了具有生命力的「水稻土」。這種土壤含有大量腐殖質與黏質結構,能穩定釋放氮磷鉀等植物所需的主要營養元素。尤其在日夜溫差較大的環境下,米粒能慢熟積養、口感更佳。

老農這樣說:

「現在我們田裡的米,靠天然土壤養得很好,不用太多肥料,就能產出好吃的米」

一年一作|Singular Harvest, Singular Quality

宜蘭有一句話:「水好,米就好」

宜蘭因位處東北季風迎風面,冬季陰冷多雨,不適合二期稻作生長,因此成為全台唯一實行「一年僅一期稻作」的地區。農事節奏通常安排於三月至四月播秧,七月初豐收,把握4至8月高氣溫與強日射的黃金育穗期

120 天的等候,造就飽滿稻粒

每株稻穗會經過 120 天生成,極少的陰雨與強烈日照,有助於稻穗充分吸收能量累積養分。研究顯示,與二期作相比,宜蘭一期作平均產量高出約 40%,差異最明顯的包含結實率、分蘗數與千粒重

土地休養,累積歲月精華

一期作結束後,稻田會進入休耕或種植綠肥階段,讓土地得以喘息、恢復養分,這種長期累積與精選養分的方式,使得宜蘭米每一粒米都宛如精華濃縮──厚實、Q 彈又充滿嚼勁。

友善耕作|Cultivated with Care

「與土地好好相處的耕作方式」

在我們眼中,宜蘭不僅是稻米品質的保證,更是孕育出小農精神最活躍的一片土地。宜蘭擁有多元的環境資源與生態覺醒,吸引許多有環境友善理念的農人投入農業,有機與友善耕作方式逐漸成為地方的新常態

與自然和諧共生

友善耕作的核心,在於與環境共榮共存。農民們通過減少化學物質的使用,恢復土壤的自然肥力,甚至吸引稀有物種重返田野。

小農聚落—員山深溝村的變革力量

員山鄉深溝村,因天然湧泉、水質清潔、氣候宜人,吸引了源自都市、立志返農的青年農民。他們運用「半農半 X」生活方式(兼任創作、科研、設計等),在農業之外也找到自我實現的可能,如同重新「種人」進農村。

「小農夢的沃土」
在宜蘭這片土地上,友善耕作不只是農法,更是一場人與土地的對話。例如:深溝村數百位小農共同編織「半農半 X」的生活願景,一畦畦田間,不僅長出稻米,也孕育新的城鄉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