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健康,我們在乎

食材科普
宜蘭小農食譜

馬鈴薯發芽還能吃嗎?50 毫克就可能中毒!3大保存關鍵

你是否曾打開廚房櫃子,發現馬鈴薯已經變綠色,甚至長出芽眼。很多人第一個反應是:

「馬鈴薯發芽還能吃嗎?」

馬鈴薯發芽是常見的現象,但背後牽涉到的健康風險與保存知識,卻不是人人都清楚。別急著把它丟掉,這篇文章將告訴你馬鈴薯發芽後最重要的三件事,讓你既能保障家人健康,又能減少廚餘浪費

 

馬鈴薯發芽原因

馬鈴薯屬於地下莖,具備繁殖的能力。當環境條件合適時,它便會進入「萌芽期」,開始長出新芽。這種現象多半與儲存環境有關

  1. 溫度
  2. 光線
  3. 濕度

溫度過高或忽冷忽熱,最容易刺激馬鈴薯發芽。其次,在光照下馬鈴薯表皮細胞會產生葉綠素,使外觀逐漸轉為綠色。葉綠素本身無毒,但光線同時促進 α‑solanine(龍葵鹼) 和 α‑chaconine(美洲茄鹼) 等「龍葵鹼類」(甙生物鹼)合成,因此綠色通常代表這些天然毒素濃度升高

※ 龍葵鹼

甙生物鹼 是存在於茄科植物(如馬鈴薯、番茄、茄子)中的天然毒素,通常帶有苦味,若攝取過量容易導致腹痛、嘔吐、腹瀉、頭痛、意識混亂等症狀

馬鈴薯發芽還能吃嗎?

馬鈴薯發芽時,尤其是在表皮變綠的情況下,體內會開始累積茄鹼與其他類似毒素。這些天然毒素是植物用來防禦蟲害的機制,對人體則可能產生不良反應

發芽馬鈴薯都不能吃?

那麼,是否代表發芽馬鈴薯一律都不能吃呢?其實,若馬鈴薯只有輕微發芽(芽長低於1公分)且外皮未變綠,將芽眼完全去除後,仍可食用。建議使用削皮刀將發芽部位及其周圍2公分範圍一併削除,以降低風險。

然而,若馬鈴薯出現以下情況,建議直接丟棄

  • 外皮明顯變綠或有苦味
  • 發芽處偏黑或軟爛
  • 馬鈴薯整體變皺、乾癟或帶有異味

※ 吃多少量會中毒?

一般新鮮的馬鈴薯每 100 公克約含 7.5 毫克 龍葵鹼類,其中 3~8%集中在表皮附近 ; 而 每 100 公克的綠皮或發芽的馬鈴薯龍葵鹼類含量可能飆升至 100 毫克以上,相差新鮮的 10 多倍之多。其中 芽、芽眼周圍及綠皮是毒素濃度最高的部位。

根據研究顯示,對於約 50 公斤的成年人,攝入 50 毫克龍葵鹼類就可能出現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、頭暈等症狀,若攝入 150–300 毫克 以上有致命風險,尤其是小孩、孕婦或免疫力較弱者更容易中毒

馬鈴薯如何挑選?

挑選馬鈴薯看似簡單,其實有許多細節值得注意。只要掌握幾個關鍵要點,就能大幅降低吃到發芽或含毒素馬鈴薯的風險。

  1. 不購買或保存有芽或皮膚綠化的馬鈴薯:
    新鮮馬鈴薯應在陰涼、通風、避光的環境儲存,避免長期存放導致發芽或綠化

  2. 烹調前剔除毒素部位:
    若表皮有綠色部分,必須連同周圍的皮一起厚切去除;有芽的情況下,需將芽和根基部徹底挖掉
  3. 即使加熱也無法消除毒素:
    龍葵鹼類在 170 °C 以上才開始分解,家庭烹調溫度不足以明顯降低含量。若食用時感到苦澀,應立即停止進食

馬鈴薯保存

想要避免馬鈴薯發芽,最佳儲存位置是陰涼、通風的地方,其關鍵在於儲存環境與方式。其實只要掌握幾個簡單技巧,就能有效延長馬鈴薯的保存期限,減少發芽與腐敗的機率。

馬鈴薯保存掌握3大技巧:

1、溫度

馬鈴薯適合保存在涼爽、通風且避光的環境,6°C 至 10°C 是理想溫度;長時間置於高於 20 °C 的高溫會加速發芽,太低(例如放進冰箱)則會讓澱粉轉化為糖分,不僅影響口感,還可能增加烹煮後產生的有害物質(如丙烯醯胺)

2、濕度

乾燥環境能延長馬鈴薯壽命。過於潮濕會導致馬鈴薯變軟、發黴,甚至腐爛。不建議塑膠袋保存,因為塑膠袋容易鎖住濕氣,反而加速腐敗。

3、光線

馬鈴薯暴露在光線下會刺激芽眼生長,並使皮膚產生葉綠素,也代表茄鹼正在增加。建議使用紙袋、麻布袋或不透明容器,既能遮光又能透氣,有助於延長保鮮期。

點我分享:
閱讀延伸…
經典好文

– 季節限定 –

勝美熱銷蔬果之一,宜蘭在地紫心地瓜

地瓜從土裡一鏟一鏟挖出來,費時費力。紫心地瓜甜度高、水份充足,口感綿密香甜不膩。我們特別請謝大哥挑選小條款,比較容易蒸熟

推薦好物

購物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