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農村大人物
島匠商行|傳承阿嬤的傳統手藝,釀造屬於宜蘭風土的獨特醬油
文/Juanita
醬油,是許多人家裡不可或缺的調味料,台式、中式、日式料理都有他的身影。而不同的氣候環境,影響著醬油釀造的時間與方式,造就出味道各異的醬油。來自宜蘭三星的島匠商行,由黃桐巖與黃桐嶼兩兄弟,承襲外婆的傳統釀製手藝,釀造出具有宜蘭在地風味的島匠醬油!
宜蘭散村文化技藝 其實阿祖就會做醬油
過去的宜蘭是聚落之間相距較遠的散村型態,每個村落或幾個三合院裡,就會有一兩個人會釀醬油。一個大陶甕釀下來約有一百瓶醬油,一般人家用量不會那麼大,所以鄰近的親戚朋友,會集資買黑豆,釀造者出人力,完成後大家一起分醬油。有田地耕種者,還會劃出一小塊地種植黑豆,為的就是拿來釀醬油。
桐巖外婆的醬油釀造手藝就是來自阿祖,但工業化醬油出現之後,外婆就沒有再釀醬油了。他小時候只知阿嬤曾做醬油,可從來沒見她釀過。直至爆發食安風暴事件,注重健康的舅舅問外婆,是否要把家私拿出來自釀醬油?於是已近七十歲的外婆,再次釀造醬油,供自家食用。只要家人去探訪在高雄工作的桐巖,就會帶幾瓶阿嬤的醬油給他,當時的他覺得這就是廚房醬料之一,並不以為意。
返鄉傳承阿嬤手藝 釀醬油釀出興趣
2018年小孩出生後,桐巖決定舉家回到宜蘭,遠端做著翻譯工作,時間相對彈性。而遵循古法、個性認真的阿嬤,每天凌晨兩點就起床煮醬油,那時她年紀七十又五,體力不若從前,於是找他阿姨來幫忙,阿姨看桐巖工作自由,便找他一起協助阿嬤。
「其實阿嬤會很多傳統料理,釀醬油、做豆腐乳、糕渣那些!我媽也想學想做!」第一年做完醬油後,桐巖覺得很有趣,便開始跟阿嬤學做醬油。2019年跟媽媽認真在自家後院釀了一甕醬油,「但那批煮起來不是很成功,被阿嬤念!」。然而日照少又多雨的宜蘭,只有端午到中秋這段時間可以釀醬油,這年做壞了,只能等到隔年再試!
自釀醬油當伴手禮送客戶 意外做出口碑
隔年多做一甕,想說自釀的醬油可以當伴手禮送客戶,但這批還是被阿嬤嫌到不行。因為阿嬤靠的是經年累月的經驗,沒有標準作業程序和一致的判斷準則,「阿嬤說醬油要煮到豬肝色,可是每個人對豬肝色的定義不同嘛!」。不過桐巖分送客戶後,意外獲得不錯的回響,客戶甚至問他還有沒有多的可以買。
現代融入傳統 釀造宜蘭風味醬油
阿嬤的醬油以口述和身體力行教導,沒有教科書說明步驟,因此桐巖和桐嶼開始研究釀造的每一步驟,並與其他醬油釀製職人交流,學習、摸索、測試、改良。像是以前的糖是奢侈品,為了不讓醬油嘗起來死鹹,阿嬤是將米煮成粥後再搗碎成糊狀,釀製的最後一週放入醬油陶罐曝曬;幾經測試後,他們發現在後製程階段放入糖,與用米製做的風味沒什麼不同,故去年開始用麥芽糖取代米。
有別於台灣南部有充足陽光的乾式和半濕式釀造方式,在潮濕多雨的宜蘭,島匠用的是阿嬤的「水式」釀造法,把握夏秋僅有的陽光,以天然日照曝曬釀造。曬醬油需要一個月的時間,曬後需要煮醬油約十個小時。剩餘的黑豆粕則提供給位於員山的耕善緣 – 卡莎&蝦蝦開心農場,做為放牧雞的飼料之一,讓資源循環利用零浪費。
今年島匠與三星當地農夫合作,以有機耕種的宜蘭老種小黑豆釀製醬油,取代之前自加拿大進口的黑豆。宜蘭老種黑豆雖然小,但豆子香氣濃郁,釀出來的醬油更為鮮甜,減少原料碳足跡外,也更具宜蘭在地風味!
|島匠商行
- 農友:黃桐巖、黃桐嶼
- 產地:宜蘭三星
- 作物:手工醬油、醬油米餅、傳統菜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