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健康,我們在乎

        • 人物專訪

        • 你需要知道的

        • 熱門推薦

  • 認識勝美
  • 會員註冊/登入

人物專訪

小農村大人物

宜蘭小農食譜

永昇甘蔗鄭永昇|半導體工程師人生大轉彎,成為友善蓮藕田裡的藕像

文/Juanita

宜蘭田間小農,臥虎藏龍!繼上回介紹幸延從資訊科技工程師,變身為友善農夫的故事後,這回在員山深溝蓮藕水田與甘蔗田間,也有一位從半導體工程師回鄉從農的鄭永昇!

有機農場裡的農夫 看起來都很快樂啊

過去,永昇在新竹擔任半導體工程師,也曾派駐中國,卻在十年前,人生大轉彎,轉身離開半導體產業,浪漫地走入農業。這一走,便走了十年,而且繼續前進。

「當時公司旁邊有一間有機農場,農場裡的農夫看起來好快樂,我看著他們每天跟植物為伍, 心情很好。再看看在廠裡工作的自己,我工作的很不快樂啊!」這個原因簡單純粹,道出許多上班族的心聲,而永昇選擇勇敢地踏出舒適圈,毅然遞出辭呈,到那間有機農場擔任農夫,田 間管理、農作照顧等農事農務都從零開始學起。

從新竹回到宜蘭 氣候差異是挑戰的開始

永昇在頗具規模的有機農場,一做就做了三年,農場主人後來打算將他調至苗栗管理另一個農場,他想了想,覺得這樣離宜蘭又更遠了!於是決定卸下農場職務,返鄉回到宜蘭,開始找田 準備當個小農。

儘管有三年的農場經驗,種下蔬菜後,才發現在宜蘭不能用那套在新竹學到的管理方式。田區 規模不同外,宜蘭的氣候與新竹大不相同,夏季颱風與冬日東北季風強力吹拂,作物傾倒,加 上多雨的宜蘭,使蔬菜根部泡水,長得不好也容易爛根!

儘管有三年的農場經驗,種下蔬菜後,才發現在宜蘭不能用那套在新竹學到的管理方式。田區規模不同外,宜蘭的氣候與新竹大不相同,夏季颱風與冬日東北季風強力吹拂,作物傾倒,加 上多雨的宜蘭,使蔬菜根部泡水,長得不好也容易爛根!

既然這麼容易受到颱風和雨水的影響,「那就找個可以一直泡在水裡的作物!」他轉念一想,決定在宜蘭種植  蓮藕。

對友善蓮藕的堅持 身體濕寒的代價

當年他詢問相關單位蓮藕種植方式,只收到一疊資料,需要自己研究。於是他開始靠自己收集、整理資料,親自到台灣南部走訪蓮藕的主要產地,並摸索種植的方式。

蓮藕雖泡在水田裡,依然會有福壽螺吃光幼苗和新葉,也會有病蟲害問題;但過去在有機農場工作的經驗,永昇自然而然地不使用農藥、化肥、除草劑,友善蓮藕的生長速度與產量,無法與慣行農法相比,卻最能將大地的精華保留在那一節一節的蓮藕裡

除此之外,現今蓮藕採收,普遍是將田區裡的水抽乾後,再以人工或怪手挖出蓮藕,速度超快,卻容易將蓮藕弄斷或讓泥土跑進蓮藕,比較適合做成蓮藕加工品,而這個方式對水裡生態環境的破壞也相對較大。

永昇則堅持無論晴雨,穿著青蛙裝泡在水裡親力親為,以人工的方式採收蓮藕。在水下一手握著水管,沖開淤泥,一手要順節摸藕,因為水田裡伸手不見五指,所以要靠著經驗與手感摸出蓮藕。不但要小心翼翼摸著藕節,避免弄斷蓮藕,也要握好避免掉了蓮藕線索,而遺失採收的機會。

即便穿著青蛙裝,水田裡泡久了也會冷,特別是在秋冬,冷天挖藕,邊挖邊抖。長期泡在水中,也導致永昇的身體濕寒,經常向中醫師報到調理。這樣的採收速度雖慢,卻更突顯農夫保護生態的堅持以及友善蓮藕的彌足珍貴。

永昇目前主要種植四分地的蓮藕、七分地的甘蔗,還有兩分半的友善放養雞蛋。從種植、管理、採收、加工、銷售等皆是他一人包辦,「那你覺得你現在快樂嗎?你有當時看見那些農夫的快樂嗎?」我問,「我喜歡現在工作的時間能夠自己調整,不用受制於公司,但做友善農業要看 天吃飯,只能說很多事情都是有代價的。」永昇給了我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容。

|永昇甘蔗

農友:鄭永昇

產地:宜蘭員山

作物:蓮藕、甘蔗、雞蛋

點我分享:

推薦好物

小農村大人物

宜蘭小農食譜
陳幸延

陳幸延|將工程師精神運用在田裡的科技青農

文/Juanita

放棄高薪工作,追求自己的夢想,這樣的事時有所聞,但放棄工程師的薪水,到農村捲起褲管袖子,從零開始當起友善生態的農夫,就不多見了!在宜蘭員山深溝種植蔬菜的陳幸延,就是一位科技青農!他實際下田種植,了解農夫痛點,並結合自身資訊科技專業,應用在生態農業上。

移居宜蘭當農夫,友善種植守護生態

來自南投的幸延,北上讀書求學,畢業後在台北擔任軟體工程師,27 歲時卻選擇辭職移居宜蘭,開啟農夫生活!一開始他跟著有經驗的農夫學習友善種植稻米、參加在地政府青年返鄉的 相關課程,與幾位也是初來乍到的新農組成小農應援團,看哪個農夫有需求就去幫忙。

透過援農彌補農村人力缺口,與農友有更多互動,也更深入了解在地。後來幸延選擇友善種植蔬菜,將其菜園命名為 草草瞭事,以無農藥、化肥、除草劑的方式耕種 ; 也以廢棄的材料,製做簡易的電動農具如除草機、電動水閘門等,且無私地分享,一方面利用資源,一方面也提供 小農節省農具資本支出的方式。

收集分析大數據,建立開源資料庫

以往農夫憑藉著多年累積的經驗與上一輩傳承的知識,來觀察天氣,或根據氣象局的氣象預 報,判斷應當執行的農事。但氣象局提供各地溫度、溼度等數據,收集的地理範圍太廣,所以幸延在深溝村子裡,自製了一個微型氣象站、寫程式記錄更貼近在地農田的天氣數據。

過去這幾年,幸延收集、分析這些數據,同時在田裡試驗作物,觀察並記錄作物成長的相關數 據,再歸納分析在哪些氣候條件下,什麼作物會長的最好、病蟲害最少。在對的時節種植,可 以由較少的管理得到更佳的成果。他以科學的方式分析大數據,以工程師的理工腦,種出更貼 近吃在地、食當季的作物,並受到開源原始碼生態學(Open Source Ecology)的啟發,將收集的數據建立作物開源資料庫,務農之餘也致力壯大資料庫內容,希望未來能成為公開的資 料。

與雞鴨為伍,成為農田裡的守護者

如果你偶爾經過員山深溝,看到田裡有隻潔白的鴨子,可以轉頭在四周搜尋幸延的身影!他的 名字叫嘟嘟,是幸延在田間救援的櫻桃鴨,被收編為寵物,偶爾會跟著幸延到菜園監工兼搗亂。菜園裡有片諾大的露天雞舍是放牧雞的天堂,公雞與母雞可以自由走跳追逐,當幸延走進 雞舍,他們會聚集過來,因為幸延為他們帶來菜園裡的新鮮雜草與外層菜葉,飽食後排放出的 雞糞,則為土壤添加養分。

2021 年,幸延發起群眾募資,執行「田園的守護者 福壽螺循環募資計畫」,以自製機器誘捕令稻農傷透腦筋的福壽螺,接著將富含蛋白質的福壽螺粉碎後,可添加在動物飼料中補充營養,或再回到大地,增加土壤肥力。不僅視問題為資源,將福壽螺納入生態循環農業的一環, 也減少農夫頻繁彎腰撿拾福壽螺的職業傷害與耗費的時間和人力。

幸延移居宜蘭務農,至今已八年多!也許他從未離開工程師的工作,而是將工程師的精神延續 到田間,將資訊科技應用在友善農業 ; 也許放棄的是高薪,但換來的是保護農田生態無法衡量 的價值!

|嘟嘟配

農友:陳幸延

產地:宜蘭員山

作物:季節作物

點我分享:
推薦好物

小農村大人物

宜蘭小農食譜
立鋒牧場

立鋒牧場|霸氣取回童年阿公種的花生田,埋下從農因子

文/Juanita

在宜蘭五結以平飼生產系統友善養雞的的阿立(王奕立),除了在立鋒牧場生產動物福利雞蛋,也與呂燕華合作以友善方式耕種蔬菜,期望打造循環農業。而阿立決定從農的契機,起源於九年多前,走了一回阿公以前種的花生田。

童年的花生記憶 成為霸氣從農契機

台灣南部花生尚未機械化耕作前,宜蘭的沙地花生運送至台北可以賣到很好的價錢,阿立的阿公以前就在蘇澳龍德附近種植花生,雖然後來南部機械化耕種後,宜蘭花生的價格直直落,阿公仍然持續務農種植花生和水稻。

九年多前,有次阿立的爸爸問他記不記得阿公的田在哪?按著爸爸給的地段地號,找到阿公以前種花生的田。當時這塊田免費給親戚種植,阿立看著田中的花生有種熟悉感,從幼稚園開始就到田裡幫忙採收的記憶立刻鮮明了起來!但田裡已經不是童年時的那個樣子了!
田裡以前的樹不見了!後段田區也被人隨意丟了整堆垃圾,親戚竟跟他說「住這邊的人要把垃圾丟在這,我也沒辦法」!看見眼前的景象,阿立直接霸氣地告訴親戚「這期花生收完就別再種了,我自己種!」。把地收回來自己種,聽起來豪邁,但阿立回家後被爸爸罵了一番。那位親戚也真的種完那期花生後,就把田邊所有的圍籬收走,為阿立埋下了從農的因子。

從園藝轉作農夫,隔行如隔山

田地收回,廢耕了兩年,阿立跟媽媽討論後,他試著種植有機地瓜。從事園藝工作的阿立,有自己的事業與員工,種樹、種花是他的專長,但種菜完全不同。隔行如隔山,沒有種菜經驗的他,地瓜種的不好,也不了解什麼是「有機」,以為沒有放農藥就是有機,後來才知道買到的是複合肥,不是有機資材。

爸爸推薦他去上宜蘭社大的綠色農夫培訓課程,利用週六假日上課,阿立才了解什麼是有機、友善、無毒,也認識了班上同學呂燕華,並從七年前上完培訓課後,一起與燕華合作到現在。雖然從園藝轉種菜相當不同,但「一理通,萬理明」,阿立從2015年開始學種菜後,邊學邊實際種植,從理論到實務融會貫通,與燕華合作最高峰時期,兩人共種七甲地的葉菜、玉米、筊白筍、花生等,也與荒野保護協會契作水稻、蓮子。

但學會怎麼種後,也要學怎麼賣,從網路發文無人問津、壓低價格找團購網銷售、尋找配合的通路等,慢慢打開知名度,找到友善農產品的受眾;同時調整兩人的耕地面積,目前共種植兩甲多的田地,用主力作物產品爭取試驗作物的空間與時間,找到一個最適的平衡,平衡農作供需產量與身體長期在水田走路、不斷地彎腰帶來的膝蓋、腰部的傷害。

與動物產生連結,逐步實現循環農業

2019年,阿立因緣際會取得目前平飼雞場這塊地,原本雞場的鐵皮屋就是在養雞。他想起國中地理課本上講到的循環農業,動物在循環農業中是一個重要的元素,與種植的作物可以產生一個循環,植物的落果、葉菜和菜蟲可成為動物的食物,動物的糞便可成為土壤的養分等。
加上阿立發現市面上的雞蛋主要來自籠飼雞,母雞被人類視為工廠機器,關在狹小的雞籠裡,無法轉身、無法自由活動,飼養過程中母雞會被剪兩三次喙,還會剪斷母雞飛羽,不讓她們保有本能展翅;當產蛋量低於六成,為了增加產量,將母雞禁食挨餓一個多禮拜,誘發強迫換羽,挨餓期間至少會有一成的母雞餓死,存活的母雞換羽後會使產蛋量增加。

挑雞蛋!先學會這6招成為「挑蛋達人」,破解常見雞蛋迷思

阿立非常不認同這種殘忍不人道的養雞方式,於是自己看書、上課、找資料、整理重點,多方學習研究後,以平飼雞的方式從兩百隻雞開始照顧。目前飼養約四百隻母雞,雖然產蛋量少於籠飼雞,但飼養期間不剪喙、不剪飛羽、不挨餓、不強迫換羽,讓母雞在平飼雞場裡自由地飛上跑下,因為有快樂的母雞,才有健康的動物福利雞蛋!

|立鋒牧場&友善耕作農場

農友:王奕立

產地:宜蘭五結

作物:雞蛋、皎白筍、季節作物

點我分享:
推薦好物

小農村大人物

宜蘭小農食譜
小鶹米

小鶹米|把田留給鳥兒與生態共享,邀請有援人來小農應援團援農

文/Juanita

人稱宜蘭員山深溝「小鶹佳玲」的謝佳玲,是友善種植稻米的小農,也是個不折不扣的生態咖。高中時開始賞鳥,大學加入賞鳥社後,台灣體型最小的貓頭鷹「鵂鶹」,成為她在賞鳥社中的自然名

在員山生態教育館工作時,主管稱她為小鶹。帶領環境教育解說與活動時,小鶹也成為她自我介紹的一環。然而,讓她離開生態教育館轉而從農的起因,竟是在網路上筆戰,被網友的一句話刺激到!

被網友嗆聲「叫你去種田你要不要?」

2010 年,小鶹與當時的男友(現在的先生),在深溝跟著農夫插秧、除草、撿福壽螺,他們協 助農務的田區收成的米,就是 2010 年他們結婚的喜米。當時在員山生態教育館工作的小鶹, 常騎車來到深溝田間,被漠漠水田抒壓療癒;工作之餘與男友一起援農,身體雖然勞累,但心 靈感到豐盛富足,因為這是一種甜蜜的陪伴,陪伴著彼此、農夫、作物與田間生態
小鶹米

所以,那年發生苗栗大埔事件強制徵收農地,看著怪手挖向即將收割的稻田的那一幕,小鶹十 分有感,腦中聯想到的是他們在田裡揮汗耕耘、坐在田邊水溝洗腳的畫面。因為自身的環境教 育專業與農務協助經驗,與農田有深深的情感連結的她,心如刀割,無法接受這樣的事情在大 埔上演。她在 PTT 上因大埔事件,與網友筆戰,被網友嗆聲「叫你去種田你要不要?」,讓她 反思自己講著保護環境、生物多樣性、糧食安全等大道理,但,誰要種田?

從生態咖到新手媽媽 更覺守護農田的重要

佳玲在 2014 年成為了全職農夫,以友善耕作的方式種植稻米,不使用化學肥料、農藥和除草 劑,也保留種植在田邊的植物,讓鳥類有地方可以遮蔽,增加田裡生物多樣性。小鶹說雖然偶 爾會搞到自己,因為小鳥會把玩破壞她的秧苗,但回到她的初衷,就是希望在種稻的過程中, 能將農田留給小鳥,與動物一起共享共存。
小鶹米
小鶹不諱言務農前期最困難的是早起,生活節奏與工商社會不同,作息需要跟著耕作的時間安 排。後期遇到的便是銷售的挑戰,小農耕作面積要達兩甲以上才比較能有規模效益,需一邊務 農,一邊衡量自己的體力與時間,一邊學習品牌經營、目標客群設定、包裝、行銷等

原本八年不孕、人工試管三次失敗的小鶹,在自然懷孕後開始重視飲食,孩子糠糠出生後,給 孩子吃天然的食物,帶著孩子一起下田,現在已經三歲的糠糠,甚至會主動想幫媽媽一起務農。在苗栗山上長大的小鶹,希望孩子也能有貼近土地生態的生活經驗,也因此她更能以新手媽媽的角度,與同為人母的消費者分享互動、舉辦親子食農體驗

石頭厝小農應援團 有援人來援農

種稻之初,小鶹受到許多援農人的幫助,大家一起互相幫忙農事。因此從 2015 年開始,小鶹自願發起小農應援團,在石頭厝承租房子將之整理改造,後來還為房間加裝冷氣,有廚房和客廳,讓打工換宿者,在這裡好好體驗農村生活,到不同農友的田區援農、與農友互動。這一切 的費用皆由小鶹賣米的收入承擔,因為擔心公私無法明確劃分而婉拒農友的資金挹注,但農友 也主動提供人力互助,或提供自耕的米蔬果蛋,給換宿者煮食。

小鶹擅長舉辦生態解說與食農教育活動,累積了許多與在地農友合作的經驗與人脈。在石頭 厝,她會先以打工換宿者的需求為主,有些人嚮往農村但不確定自己是否適合以種田為業,有些人擔心種田會交不到女友,有些人是 vegan 想知道適合自己的種田方式等等,小鶹會媒合打工換宿者以及農友在農務上的需求,安排援農的順序與時間。這裡成為了非農者踏入農村生活 的入口,也是農村非貨幣交換的互助典範。

雖然不在生態教育館工作,但小鶹友善耕田、將生態知識融入米果包裝、帶領食農活動、媒合小農應援團等,她持續身體力行那些「大道理」,因為那些大道理就是她生活裡的日常。

|小鶹米

農友:謝佳玲

產地:宜蘭員山

作物:白米、米粿條

點我分享:
推薦好物

小農村大人物

宜蘭小農食譜
康富厚

康富農場|退休教官的友善生態薑黃,跟老婆一起種健康

文/Juanita

若在宜蘭尋找無農藥、無化學肥料、無除草劑的友善薑黃,在地農友一致推薦找康大哥!原本擔任教官的康富厚,從佛光大學退休之後,與老婆吳佳蓉兩人一起經營康富農場,以友善生態的方式耕作,將其主要作物秋薑黃與紅薑黃研磨成粉,不只種健康,也讓消費者吃健康!

受到倆佰甲的啟發 因為一句話開始投入農業

加入倆佰甲之前,康富厚跟著一位退休警官,在開心農場中幫忙,每個禮拜去兩個下午,泡泡茶、幫幫農事。後來警官的老婆怕蛇,要求農場要噴除草劑來除草,但這與康大哥夫婦的理念不同,因為協助農務要避免吸入化學藥劑啊!離開開心農場後,他們偶然在電視上看到倆佰甲草根組織的發起人楊文全的專訪,非常認同倆佰甲的理念,於是主動尋找並聯繫到楊文全先生。

參與倆佰甲的工作時,富厚詢問文全,他們夫婦是否能夠到倆佰甲當志工?文全告訴他「倆佰甲沒有志工,只有農友,你要不要一起來種菜種稻?」,因為這句話,康大哥夫婦八年前投入農業,開啟退休樂活的富厚農場篇章!

康富厚

務農也是一種運動 種自己與生態的健康

出生頭城農家的康富厚,雖有小時候幫忙家中種稻的經驗,但這童年經驗讓他種稻種到怕,所以當倆佰甲介紹耕作地給他時,他選擇種菜。八年前剛接手的這片三分地,是滿滿的雜草,由老婆佳蓉負責除草,他負責用鋤頭翻土鬆土,做菜畦種地瓜,當時附近的老農叫他們噴灑除草劑就好,何必那麼辛苦?

康大哥說,佳蓉有紅斑性狼瘡,平常不喜歡運動,但一起到田裡時,他發現太太喜歡除草,除草能活動活動身體,也是一種運動。於是他帶著老婆,陪伴老婆一起快樂地種植!以自然的方式耕種,使用有機肥料與資材,儘管農務中,花最多時間的是除草,卻也因此種下自己與老婆的健康,更種出健康的食物,同時也維護了土地的生態。講到田裡的蟲害,富厚不改過去教官本色,以陸軍、兩棲部隊、空軍來形容!他說陸空兩棲夾擊實在難防,所以不特別防治,就讓他們吃,也因此能吸引到他們的天敵來防治。

薑黃

原本是種給自己吃,有多的就分享或銷售,所以在康富農場的菜園裡,可以見到多樣化的作 物,除了主要作物的秋薑黃、紅薑黃外,還有紫紅薑黃、羊奶頭、紫蘇、芭蕉、檸檬、香蕉、 珍珠芭樂、西瓜芭樂、鳳梨、甘蔗、紫糯玉米、玉米筍、辣椒、羊角椒、仙草等,秋冬春季也有種植葉菜類,喜歡吃什麼就種什麼。為了減少食物里程,康富農場的新鮮農作物,會就近在宜蘭縣內上架銷售。

人生下半場要樂活 從農享受田園之樂

雖說小時候種稻種到怕,富厚加入倆佰甲的隔年春天,仍開始種稻約兩分地,後擴展至四分地,種了約四年的水稻,前三年甚至用日曬方式曬米。種米種的不錯,但需要協調翻土、插 秧、收割等農機、人力與成本,無法自己掌控,也比較沒有彈性。考量到自身體力、銷路、作物保存和自主可控性,兩人討論後還是回歸到種菜,以短期作物的蔬菜和多年生的薑黃搭配,目前耕作面積約一甲地。
富厚農場
康富農場的薑黃最初只有秋薑黃,四年前開始種植市面上少見的紅薑黃,紅薑黃的種植難度更高,根部容易爛,蟲害更多,因此產量比秋薑黃少。將薑黃從土中挖起後,需先清洗乾淨,再修剪鬚根,剪完再沖洗一次。薑黃本身有許多縫隙不易清洗,因此清洗這道程序費工也費時。緊接著將薑黃切成薄片,攝氏50度低溫烘乾 48小時,以保持薑黃的營養素,並將乾燥後的薑黃片保存,出貨前再研磨成薑黃粉。
從種植到研磨成粉的過程,皆由富厚和佳蓉一條龍處理。康大哥笑著說,他們前一天計畫好農務,隔天到田裡做的事可能又會不一樣,原本想說退休後務農,是個可以不用打卡的工作,結果發現居然也滿忙的耶!與老伴一起種自己喜歡吃的食物,可以活動身體,又能照顧土地,言談之間,可以感受到這樣的忙碌,對康大哥而言是一種歡喜與享受!
富厚農場

|康富農場

農友:康富厚

產地:宜蘭員山

主要作物:秋薑黃、紅薑黃

 
點我分享:
推薦好物

小農村大人物

宜蘭小農食譜
馬告有機農場

馬告有機農場|棲蘭山上的大地之槌,森林中的有機段木香菇與木耳

文/Juanita

只要吃過有機段木香菇,就會被這特殊的香氣所迷戀,一碗粥、一盤菜、一鍋湯裡,只需放入幾朵有機段木香菇,整體的氣味便截然不同!肥厚紮實的肉質與濃郁的香氣,這獨特美味的段木香菇,是馬告有機農場女農 呂心宥記憶中的味道,也成為她回到山上,重新開始種植有機段木香菇的動機。

馬告有機農場

從頭學習種植段木香菇,找回太空包菇無法取代的味道

住在棲蘭山上的心宥,從小跟著爸爸農忙,父親的主業是種植柑橘與紅肉李,副業才是種植段木香菇。後來走私香菇與太空包養殖香菇的興起,使段木香菇事業縮減,最後只有少量種植供自家食用。

長大後出外求學、工作,在外吃到的香菇都缺少段木香菇的味道,總是思念著山上的香菇味。心宥結婚生子後返鄉回到宜蘭,二度就業時心裡希望能打造一個自己的事業,同時掛念著段木香菇的特殊香氣以及與父愛的美好回憶,於是她下定決心在家園重新種植段木香菇,從頭開始學習!

一開始大家不看好她,覺得一個女生怎麼可能有辦法種段木香菇,而她的堅毅讓哥哥與一對原住民前輩夫婦看見,主動協助幫忙,也願意傳授知識技巧。心宥也積極認真地參與學習各種香菇相關的課程,上課前便將問題都羅列下來,在課程中汲取新知並請老師解惑。

雙手抱起段木搥向大地,連結涵養段木香菇的森林生態

段木香菇在日本稱為「原木香菇」,指的是使用原始的木頭種植香菇,而在台灣習慣將木頭截成一段一段,因而稱作段木香菇,所以段木指的不是木種。在馬告有機農場裡的段木,皆來自台灣在地的樹木像是楓香、青剛櫟或油桐,有些來自台東,有些來自附近薑園疏木砍伐下來的木頭。木頭濕度約55%至60%是最適合鑽木植菌的溼度,需抓準伐木後的15至20天內執行,所以不適合使用進口木頭。

馬告有機農場不是觀光休閒農場,不對外開放,也因此保留了農場裡的原始生態。在森林下方的段木香菇,有橫躺堆疊的,有站立斜靠在架上的,還有上方遮蓋的黑網,讓香菇得以取得散射光。這些配置不是一勞永逸,而須適時的滾動橫躺的段木,讓菌絲完整地走菌;一段時間後須將段木立起來,讓菌絲沿著地心引力往下延伸,接著以人力用雙手抱起一根根直徑至少20公分、高度約1公尺的粗重段木,上下翻轉後,用力地往大地一搥,以撞木的方式來驚菌!初出香菇後,每一根段木每個月都需要再次翻轉、搥地、驚菌一次!

摸著良心做有機 只做自己心裡過意的去的事

農場裡也有台灣少見的段木木耳,比段木香菇的木頭更為粗壯,直徑至少30公分以上,需兩個人一起搬動翻轉撞木。市面上很少見到木耳上的天然果粉,因為將木耳泡水可以增加銷售重量,卻也洗掉了果粉,心宥堅持提供給客人的新鮮木耳是保留天然的果粉。

若輕輕剝開木耳,會發現有兩層,即便已使用了極細目的網棚,蚤蠅仍會入侵,在木耳兩層之間下蛋。雖然一般人難辨別,將木耳曬乾後也看不出來,但木耳是許多素食者食用的食物,心宥認為不能因此讓茹素的客人破戒,所以有蚤蠅的木耳她不會採收販售。

而蝸牛、鳥類、山羌與雜菌等,都是段木香菇的天敵!為了維護農場裡的生態,馬告有機農場不使用殺菌劑,而是在園子裡不同的地方輪作段木香菇與木耳,並使用食用級的封蠟,將植菌後的孔洞封起來;以圍網的方式盡量隔絕鳥類與山羌,不使用蝸牛藥,而採人工日夜撿拾蝸牛,晚上還須戴上頭燈捕捉僅在夜晚出沒的蝸牛品種。為避免使用一般烘乾機的鍍鎘網,她特地請人客製304不鏽鋼的網子,以供烘乾香菇使用,在細節之處,也可以感受到心宥的用心。雖然在種植與生產過程中花費更多成本,但心裡更覺得踏實。

從農13年,養菇12年,從事有機11年,這些年走來,心宥說她十分感恩有家人、朋友、前輩、農業相關組織的協助和客戶的支持。然而,氣候變遷、菌種和木頭等因素導致產量減少,還有多年來搬動段木累積的職業傷害,都讓她思考是否該繼續從事有機段木香菇的種植。聞著新鮮段木木耳上的鮮味,和有機段木香菇帶來的味覺饗宴,希望有機段木香菇與有機段木木耳的好味道,能夠繼續傳承延續下去。

|馬告有機農場

農友:呂心宥

產地:宜蘭大同

作物:

有機椴木香菇、有機椴木黑木耳

點我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