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健康,我們在乎

  • 勝美の米 🍚
        • 人物專訪

        • 你需要知道的

        • 熱門推薦

  • 認識勝美
  • 會員註冊/登入

人物專訪

小農村大人物

宜蘭小農食譜

安安農場|從興趣養蜂到職業蜂農,與蜂為伍採集天然好蜜

文 / Juanita

舀一匙透著光的琥珀色蜂蜜,緩緩滴入嘴裡感受天然熟成的風味,每一滴的蜂蜜都是來自蜜蜂的禮物,是極其珍貴的食物。蜂農陳敬安除了在自家安安農場的果園採集蜂蜜,也會載著蜂箱遊牧移動逐蜜源而居,接觸養蜂至今二十多年的他,堅持提供最純的天然蜂蜜。

因為想吃蜜 開啟養蜂興趣

敬安小時候跟著爸爸在宜蘭冬山種植果樹,與大人一起工作參與各種農務。後來在新竹科技業工作的他,因為想吃蜂蜜,於是以好玩的心態學習養蜂,去上課、看書、詢問前輩,從一個蜂箱開始養,純當下班後的興趣。

2010年因家人的關係,他辭去新竹的工作,回到宜蘭。當時已有數年養蜂經驗的他,大部分農業都做過了,所以想試試看不同的農產,於是投入養蜂,將興趣轉為主業,當起了職業蜂農,以郎氏繼箱法飼養義大利蜂種。

安安農場不餵食蜜蜂糖水來產蜜,而是讓蜜蜂在花叢間攝取花蜜,並盡可能採收自然熟成的蜂蜜,因自然熟成的蜂蜜含水量低,不須對蜂蜜進行後續加工。因為不論是以加熱、真空或紫外線殺菌等加工方法降低生蜜含水量,皆會降低或除掉蜂蜜中的酶,並影響其風味。這樣的方式獲得的蜜量不但較少,還須付出更多人力,卻能保留最真最天然的蜂蜜。

大學報告的蝴蝶效應 逐花而居的蜂農

主修化學的陳敬安,大學時期曾做過一份報告,與美國用藥調查相關,那時他發現台灣的農業藥劑用量是美國的十倍!當時他沒有完全了解農業用藥對土地的傷害,但想到那時盛行的除草劑,會殺死雜草,作物看似沒有變化,但藥劑必定會流到土裡,作物的根系一定會受到傷害。

於是他建議爸爸不要使用除草劑,果然田間狀況慢慢改善,種出來的水果變好吃了!因為大學時他給爸爸的建議,讓安安農場以無毒、草生栽培種植果樹延續至今,也讓他現在養殖的蜜蜂有農場內的柚子花蜜可採,產出獨特的柚子蜜!

但蜂農如同現代遊牧民族,需逐花而居,每年三四月是荔枝與龍眼的花期,敬安便載著蜂箱到台灣南部,讓蜜蜂採集荔枝花蜜和龍眼花蜜。其他時間以宜蘭的蜜為主,除了農場內的柚子花外,他也會在宜蘭各地尋找蜜源就近分散採收百花蜜。

養蜂的困境 感恩珍惜每一滴蜂蜜

近年來蜜蜂的消失,引起了各國的重視,因為蜜蜂在生態系裡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,若沒有蜜蜂,許多植物將無法透過蜜蜂授粉,影響著不同生物的食物來源,也影響著生物多樣性。

然而,氣候變遷、全球暖化造成植物開花期異常或甚至不開花,豪雨及乾旱等天災也使蜜源遭到破壞或短缺;而蜜蜂的頭號殺手-農藥,更是傷害蜜蜂繁殖與搜尋食物的能力,擾亂蜜蜂的記憶與導航本能,導致整個蜂群瓦解死亡。

這些氣候與環境因素,使蜜量逐漸減少,而養蜜與取蜜的過程,所需的人力和時間成本皆高,導致勞力越來越難取得。敬安也感嘆地說道,每次取蜜都對蜜蜂很傷,因為過程中部分蜜蜂會因此死亡,而蜂蜜其實是蜜蜂的食物,每一滴都是蜜蜂辛勤工作的成果,都得來不易,人類將其取來享用,每一滴都要感恩珍惜!

|安安農場

農友:陳敬安

產地:宜蘭冬山

作物:柚子蜂蜜、荔枝蜂蜜、龍眼蜂蜜、百花蜂蜜

安安農場LOGO

原材料名 柚子花蜜

内容量  700g

產地   宜蘭冬山

製造者  陳敬安

$680

點我分享:

推薦好物
  • 十大伴手禮宜蘭碗
  • 瑞吉諾薄片鹽檸檬風味
  • 特價
  • 康富厚薑黃手工皂

小農村大人物

宜蘭小農食譜

Sousan 曾全穀物酸種烘焙所|不妥協的酸種麵包

文/Juanita

拿在手上可以完全感受穀物紮實重量的酸種麵包,有著不同的風味與型態,是 Sousan曾 以天然酸種酵母與各種穀物為素材,創作出的藝術品,傳達著烘焙者堅韌的個性與對食材不妥協的堅持!

從服裝設計到熱血擺攤 活出藝術創作靈魂

從小就喜歡畫畫與手作的 Sousan 曾,就學期間專攻服裝設計,畢業後曾在設計師個人品牌、百貨專櫃品牌擔任服裝設計助理。做了三年助理的工作,發現沒有創作的空間,不能自由發揮自己的創意,多數做的是行政瑣事;但也因為有大小規模的品牌經驗,學習到不同行銷策略以及預算有限的行銷方法。

當年二十出頭的她,利用下班時間以皮料設計皮包、手環、飾品等創作自己的產品,熱血地在下班後或轉換工作的空窗期,到台北敦南誠品自行擺攤。當時台灣文創手作市集才剛開始萌芽,沒有市集主辦方,都是大家自主前往擺攤,有些攤主創立的品牌至今仍屹立不搖!

雖然擺攤常常要躲警察,卻也因攤友間互相的交流,Sousan曾 開始有了品牌的概念。後來到朋友創立的品牌設計團隊擔任皮件設計師,一做便做了四年,發揮藝術靈魂設計產品。訪談當天, 她說她最近發現,還有人拿著她當時設計的包包呢!

一頭栽入學做麵包 熱愛做麵包而辭掉工作

年輕時的她有陣子營養失調,刻意減肥但又很喜歡吃麵包,於是到救國團上課學習麵包製作,因此意外發現自己很喜歡做麵包!她越做越喜歡,喜歡到想全心投入,想學得更多,也想挑戰自己 的極限,便毅然決然辭去原本設計師的工作,到台北知名歐式麵包店當學徒從基礎做起!

學徒每天的工時長達 11、12 個小時,多數時間是在打雜,要自己想辦法學或是有前輩願意教, 儘管無法學到核心知識,在這段期間她學習到麵包店的標準生產流程,並發現自己很快就能適應與接受烘焙業的環境和緊湊的工作節奏。一年後雖可升遷,但因媽媽身體的關係,她決定回宜蘭照顧媽媽。

那時宜蘭麵包店多以日式和台式麵包為主,Sousan曾 想繼續學習的是歐式麵包,這三種麵包的製做流程與風格各異,但在宜蘭四處碰壁的挫折感,不但沒有令她放棄,反而讓她在網路上發現 台北有個老師在做酸種麵包,願意分享並開放工作室給大家參觀!

她以基本的麵包食譜,用酸種的方式製作,得到很好的反饋!於是萌生創立品牌的想法,結合之前擺攤與行銷的經驗,以爸爸的小名 Sousan 和姓氏「曾」,為「Sousan 曾全穀物酸種烘焙所」命名,紀念很早離開人世的爸爸,開始推廣她生命中熱愛的酸種麵包。

堅持食材與製程 做出不妥協的酸種麵包

這幾年酸種麵包漸趨流行,但各家對酸種麵包的定義不一。市面上有使用半酸種酵母、半商業酵母製做 ; 也出現用商業酵母,只是在生產過程加入酸性物質,使麵包帶有酸味就稱其為酸種麵包。 使用的可能是含有添加物和防腐劑的麵粉,也不一定使用有機或友善耕種的食材。

Sousan 曾則是親自造訪食材產地,認識許多生產者,也更進一步認識食材種植的過程,認同有機和自然農法的耕種方式,且其風味比慣行農法更好更有滋味!她著手分析調查,一個食材加入 酸種麵包,是否會影響整體的品質?如果一個產品做出來是好的,那為什麼不去重視所使用的每 一種食材?就算是配角也相當重要啊!

所以她盡可能的選用進口或台灣在地有機和自然農法食材 ; 堅持做麵包前幾天,將整顆麥子磨成全麥麵粉,讓大家吃到最新鮮、最營養的麵粉 ; 使用 100% 酸種酵母製做,須依溫度與濕度等當 時天氣的狀況,去調整發酵程度與製程。這樣的堅持,雖然會使成本增加、製做的時間拉長,她也曾質疑自己做的決定,但 Sousan曾 說,「這是我堅持的事情,就想一直做下去!這是自己的 選擇,我不想妥協!」

閱讀延伸:

  • 地址: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一段9號
  • 週一~週五 11:00~19:00 咖啡 / 全麥甜點
  • 週六11:00~19:00 咖啡/全麥甜點/全麥酸種麵包
  • 週日 公休
推薦好物
  • 宜蘭高雄147
  • 宜蘭小農純正蜂蜜
  • 特價 本土小油菊花
  • 精華液

小農村大人物

宜蘭小農食譜

采福好田|在澳洲學會好好生活,回鄉從農打造番茄田裡的理想生活

文/Juanita

家中若有長輩務農,通常會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要那麼辛苦,不要跟自己一樣走上農業這條路。雖然農二代有上一代積累下來的經驗與資源,但回鄉從農與父母不斷溝通、努力與之抗爭的揪心歷程,一個也少不了。從澳洲打工度假回到宜蘭的李明珠,一步一步在優美番茄園裡,踏實地從基礎打起,經營采福好田,當年27歲的她,就跟爸媽抗爭了三年!

澳洲打工度假 胡蘿蔔的啟發

畢業於嶺東科大數位媒體系的明珠,在台北工作兩三年後,想到澳洲看看,於是開啟兩年打工度假的生活。過去在台灣設計業工作,生活中大半的時間都投入在工作中,多數人花大筆薪水犒賞自己、治裝比拼行頭,再抱怨存款不夠,繼續投入更多時間工作的惡性循環。但在澳洲的這兩年,改變了她的人生觀與價值觀,不僅拓展了視野,也學習過上簡單但更有品質的生活,減少物質上的需求,重視生活與工作的平衡,認真地享受當下、好好地關照身心。

當時在澳洲的胡蘿蔔農場,在室內負責胡蘿蔔分級工作的她,邊工作邊觀察,整間農場只種胡蘿蔔一種作物,佔地面積大,每天出貨穩定;再換算每箱、每棧板的出貨量與銷售額,她赫然發現胡蘿蔔的經濟產值其實很高!於是她心裡萌生了回鄉跟爸媽學種番茄,在宜蘭過著簡單有品質的農村生活的想法。

想以所學經營番茄田 卻與父母抗爭了三年

明珠父母原本的經營模式,是走傳統果菜市場批發的方式,她27歲回到台灣後,告訴父母她要務農,並以過去的設計與行銷專長,開始經營臉書粉絲頁。除了向爸爸紮實地學習番茄的種植管理與技術,凌晨還要去菜市場銷售番茄;每天的行程就是凌晨一點起床,去果菜市場賣番茄到早上四點回家,七八點再到番茄園工作,直到下午五六點回家,九點睡覺,然後凌晨一點再起床去果菜市場……,這樣日復一日,持續三年。
起初爸爸以為明珠務農只是說說的,沒想到她是認真的!這三年中,因為她堅持不用藥、不除草,時常跟爸爸爭起爭執,父親擔心女兒友善種植的產量,無法支撐她的經濟;吵到後來她開始懷疑自己為什麼要因為回鄉務農,而賠掉原本跟父母深厚的感情?

果菜市場的推力 與消費者的助力

年輕的明珠在果菜市場裡,是大家眼中的異類,市場裡的阿伯、阿婆們說在這裡沒有希望,總是催她去外面找工作;因為工作很累又要早起,市場裡的人經常喝著提神飲料、抽菸又喝酒,身體狀態不佳,時常聽到又有人中風、罹癌或是車禍等意外發生。受到環境的刺激,她決定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路!
熬過跟爸媽抗爭的三年,她開始脫離爸爸,分開管理番茄園,銷售自己種的番茄。也因為持續經營粉專,讓她的番茄銷路漸漸反轉,並經營起自己的通路,爸爸不需憂心她番茄賣不掉,她也不用成為父親的負擔。
後來番茄園友善耕作的方式,無法支撐小孩陸續出生後的家庭經濟,所以轉以無毒耕作,停藥停得早,並有產銷履歷驗證。當理想無法支撐現實生活,必須做出抉擇,在產量、經濟與溫飽之間取得一個平衡。
采福好田經營至今已十一個年頭,每當她想放棄收手,打開人力銀行,想回去找工作時,粉絲頁都剛好有消費者留言,感謝她們種出好吃的番茄,並激勵年輕農夫要繼續努力奮鬥!客戶們字字句句的鼓勵,都是帶著力量的文字,宛若及時雨,支撐著她克服難關,才得以在農村持續務農!

|采福好田

農友:李明珠 Kelly、葉啟文

產地:宜蘭壯圍

作物:優美番茄、哈蜜瓜、羽衣甘藍

$300

内容量   3斤裝(9~12顆)
生產者   李明珠、葉啟文
產地   宜蘭壯圍

※運送方式建議以黑貓宅配配送,番茄為較脆弱的作物,運送過程可能有擠壓壓傷之情況,訂購前請三思

點我分享:
推薦好物
  • 減鹽海鹽露
  • 甜菜根薑汁
  • 宜蘭無毒有機黑米
  • 宜蘭小農
  • 特價
  • 三星四季湯碗

小農村大人物

宜蘭小農食譜

竹林松杉靈芝農場|宜蘭靈芝林!將有機靈芝生活化的第三代女農林涵榆

文/Juanita

多數人對靈芝的第一印象是價格昂貴,或認為靈芝是老一輩的人在吃的,或不知道吃靈芝的好處,或以為靈芝是國外進口的超級食物,總覺得靈芝離我們的生活很遠。其實位於宜蘭礁溪的竹林松杉靈芝農場,就是專門生產有機靈芝的農場,第三代女青農林涵榆更走入市集推廣靈芝,致力將靈芝生活化。而她返鄉務農的契機,來自老爸的一通電話。

原以為是回家階段性幫忙,卻扛下了經營農場的家業

原本主修休閒運動管理的涵榆,大學畢業後進入兄弟象棒球隊工作,舉辦兒童棒球冬夏令營,兩年半後赴日進修日語。在日本約一年的時間,有天爸媽說家裡農場人手不夠,請身為長女的她回家幫忙。原以為回家只是階段性的任務,怎料回台才三個多月,爸爸就被診斷出胃癌,一年後離開人世。

父親驟逝來的太突然,沒有時間難過的她,選擇留下來跟媽媽一起照顧農場,撐起家業。爸爸在罹癌期間,仍在操作台上示範如何採菌,忍著身體的病痛,將培養靈芝的技術傳授給女兒;父親過世後,她依循著爸爸生前的教導,一步一步反覆試煉,在農場磨了七年,養菇的技術才如同爺爺和父親當年那般熟練,並入選百大青農。

務農從零開始學習,為三代農場注入新血

涵榆的爺爺原本就是種植香菇與木耳,一年可種上百萬包,但規模再大依然不敵中國進口香菇的衝擊。剛好當時爺爺的日本友人給他靈芝菌種,告訴爺爺試種並採收後,給他最重要的人吃;靈芝收成燉煮後,也成為曾祖母與林家人的日常保健良品,於是將菌種保存延續至今。該菌種是學者在日本杉樹下發現的靈芝,所以名為松杉靈芝。因應中國香菇低價搗亂市場,爺爺在三十八年前全面改種靈芝。

雖然涵榆小時候常在農場玩土,放假時會被大人抓去幫忙,但2010年回來幫忙時,所有環節都要從零開始學習。從採菌、純化、接菌等菌種技術、太空包製作、栽培管理、文宣行銷、客戶關係管理、業務銷售等,無一不包。

返鄉後除了將農場轉型,取得有機認證外,她也逐步建立農場自有品牌,在網路上行銷、建立官網與線上購物。涵榆不僅在爺爺與父母親打下的基礎上,成長茁壯,更積極參與市集、展會、設計食農教育課程、開發食譜與產品等,讓靈芝能更貼近人們的生活,也回應爺爺「讓大家能以親民的價格買到靈芝」的心願。

猴頭菇與靈芝搭配種植 菇農也要看天吃飯

現代化養菇,幾乎都搭配自動化環境控制設備,雖然可增加產量,但系統設備投資下去,也需上千萬的資金;後續維修的成本、環控依賴的電力,還有農業越來越難找的人力等,通盤考慮之後,竹林松杉靈芝農場選擇維持爺爺留下的半戶外式菇寮。

因此菇寮也會受到暖冬、豪雨、寒流等天氣的變化,影響菇類的生長;農場以有機許可的物理方式,防治病蟲害;以細目黑網、人力灑水等方式,管控溫度與濕度;靈芝採收後的空窗期,則選擇適合當季天氣的猴頭菇,在不同的菇寮種植,並提供新鮮的猴頭菇,採收後即刻包裝出貨。
其實在2010年涵榆回鄉後,開始轉作有機,農場卻能無痛轉型,栽培方式幾乎與爺爺當年種植方式無異,因為爺爺說「你要種你自己敢吃的東西給別人,而靈芝是要給人吃健康的,如果種植時又加了其他東西,不就又害了別人嗎?」爺爺對產品負責的態度,父親對工作堅毅的精神,也貫徹在涵榆經營農場、推廣靈芝生活的理念之中。

|竹林松杉靈芝農場

農友:林涵榆

產地:宜蘭礁溪

作物:有機靈芝、有機猴頭菇

點我分享:
推薦好物
  • 米泉釀緊緻面膜盒裝2
  • 本土小米

小農村大人物

宜蘭小農食譜

永昇甘蔗鄭永昇|半導體工程師人生大轉彎,成為友善蓮藕田裡的藕像

文/Juanita

宜蘭田間小農,臥虎藏龍!繼上回介紹幸延從資訊科技工程師,變身為友善農夫的故事後,這回在員山深溝蓮藕水田與甘蔗田間,也有一位從半導體工程師回鄉從農的鄭永昇!

有機農場裡的農夫 看起來都很快樂啊

過去,永昇在新竹擔任半導體工程師,也曾派駐中國,卻在十年前,人生大轉彎,轉身離開半導體產業,浪漫地走入農業。這一走,便走了十年,而且繼續前進。

「當時公司旁邊有一間有機農場,農場裡的農夫看起來好快樂,我看著他們每天跟植物為伍, 心情很好。再看看在廠裡工作的自己,我工作的很不快樂啊!」這個原因簡單純粹,道出許多上班族的心聲,而永昇選擇勇敢地踏出舒適圈,毅然遞出辭呈,到那間有機農場擔任農夫,田 間管理、農作照顧等農事農務都從零開始學起。

從新竹回到宜蘭 氣候差異是挑戰的開始

永昇在頗具規模的有機農場,一做就做了三年,農場主人後來打算將他調至苗栗管理另一個農場,他想了想,覺得這樣離宜蘭又更遠了!於是決定卸下農場職務,返鄉回到宜蘭,開始找田 準備當個小農。

儘管有三年的農場經驗,種下蔬菜後,才發現在宜蘭不能用那套在新竹學到的管理方式。田區 規模不同外,宜蘭的氣候與新竹大不相同,夏季颱風與冬日東北季風強力吹拂,作物傾倒,加 上多雨的宜蘭,使蔬菜根部泡水,長得不好也容易爛根!

儘管有三年的農場經驗,種下蔬菜後,才發現在宜蘭不能用那套在新竹學到的管理方式。田區規模不同外,宜蘭的氣候與新竹大不相同,夏季颱風與冬日東北季風強力吹拂,作物傾倒,加 上多雨的宜蘭,使蔬菜根部泡水,長得不好也容易爛根!

既然這麼容易受到颱風和雨水的影響,「那就找個可以一直泡在水裡的作物!」他轉念一想,決定在宜蘭種植  蓮藕。

對友善蓮藕的堅持 身體濕寒的代價

當年他詢問相關單位蓮藕種植方式,只收到一疊資料,需要自己研究。於是他開始靠自己收集、整理資料,親自到台灣南部走訪蓮藕的主要產地,並摸索種植的方式。

蓮藕雖泡在水田裡,依然會有福壽螺吃光幼苗和新葉,也會有病蟲害問題;但過去在有機農場工作的經驗,永昇自然而然地不使用農藥、化肥、除草劑,友善蓮藕的生長速度與產量,無法與慣行農法相比,卻最能將大地的精華保留在那一節一節的蓮藕裡

除此之外,現今蓮藕採收,普遍是將田區裡的水抽乾後,再以人工或怪手挖出蓮藕,速度超快,卻容易將蓮藕弄斷或讓泥土跑進蓮藕,比較適合做成蓮藕加工品,而這個方式對水裡生態環境的破壞也相對較大。

永昇則堅持無論晴雨,穿著青蛙裝泡在水裡親力親為,以人工的方式採收蓮藕。在水下一手握著水管,沖開淤泥,一手要順節摸藕,因為水田裡伸手不見五指,所以要靠著經驗與手感摸出蓮藕。不但要小心翼翼摸著藕節,避免弄斷蓮藕,也要握好避免掉了蓮藕線索,而遺失採收的機會。

即便穿著青蛙裝,水田裡泡久了也會冷,特別是在秋冬,冷天挖藕,邊挖邊抖。長期泡在水中,也導致永昇的身體濕寒,經常向中醫師報到調理。這樣的採收速度雖慢,卻更突顯農夫保護生態的堅持以及友善蓮藕的彌足珍貴。

永昇目前主要種植四分地的蓮藕、七分地的甘蔗,還有兩分半的友善放養雞蛋。從種植、管理、採收、加工、銷售等皆是他一人包辦,「那你覺得你現在快樂嗎?你有當時看見那些農夫的快樂嗎?」我問,「我喜歡現在工作的時間能夠自己調整,不用受制於公司,但做友善農業要看 天吃飯,只能說很多事情都是有代價的。」永昇給了我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容。

|永昇甘蔗

農友:鄭永昇

產地:宜蘭員山

作物:蓮藕、甘蔗、雞蛋

點我分享:
推薦好物
  • 海太郎海帶芽
  • 特價
  • 減鈉海鹽

小農村大人物

宜蘭小農食譜
陳幸延

陳幸延|將工程師精神運用在田裡的科技青農

文/Juanita

放棄高薪工作,追求自己的夢想,這樣的事時有所聞,但放棄工程師的薪水,到農村捲起褲管袖子,從零開始當起友善生態的農夫,就不多見了!在宜蘭員山深溝種植蔬菜的陳幸延,就是一位科技青農!他實際下田種植,了解農夫痛點,並結合自身資訊科技專業,應用在生態農業上。

移居宜蘭當農夫,友善種植守護生態

來自南投的幸延,北上讀書求學,畢業後在台北擔任軟體工程師,27 歲時卻選擇辭職移居宜蘭,開啟農夫生活!一開始他跟著有經驗的農夫學習友善種植稻米、參加在地政府青年返鄉的 相關課程,與幾位也是初來乍到的新農組成小農應援團,看哪個農夫有需求就去幫忙。

透過援農彌補農村人力缺口,與農友有更多互動,也更深入了解在地。後來幸延選擇友善種植蔬菜,將其菜園命名為 草草瞭事,以無農藥、化肥、除草劑的方式耕種 ; 也以廢棄的材料,製做簡易的電動農具如除草機、電動水閘門等,且無私地分享,一方面利用資源,一方面也提供 小農節省農具資本支出的方式。

收集分析大數據,建立開源資料庫

以往農夫憑藉著多年累積的經驗與上一輩傳承的知識,來觀察天氣,或根據氣象局的氣象預 報,判斷應當執行的農事。但氣象局提供各地溫度、溼度等數據,收集的地理範圍太廣,所以幸延在深溝村子裡,自製了一個微型氣象站、寫程式記錄更貼近在地農田的天氣數據。

過去這幾年,幸延收集、分析這些數據,同時在田裡試驗作物,觀察並記錄作物成長的相關數 據,再歸納分析在哪些氣候條件下,什麼作物會長的最好、病蟲害最少。在對的時節種植,可 以由較少的管理得到更佳的成果。他以科學的方式分析大數據,以工程師的理工腦,種出更貼 近吃在地、食當季的作物,並受到開源原始碼生態學(Open Source Ecology)的啟發,將收集的數據建立作物開源資料庫,務農之餘也致力壯大資料庫內容,希望未來能成為公開的資 料。

與雞鴨為伍,成為農田裡的守護者

如果你偶爾經過員山深溝,看到田裡有隻潔白的鴨子,可以轉頭在四周搜尋幸延的身影!他的 名字叫嘟嘟,是幸延在田間救援的櫻桃鴨,被收編為寵物,偶爾會跟著幸延到菜園監工兼搗亂。菜園裡有片諾大的露天雞舍是放牧雞的天堂,公雞與母雞可以自由走跳追逐,當幸延走進 雞舍,他們會聚集過來,因為幸延為他們帶來菜園裡的新鮮雜草與外層菜葉,飽食後排放出的 雞糞,則為土壤添加養分。

2021 年,幸延發起群眾募資,執行「田園的守護者 福壽螺循環募資計畫」,以自製機器誘捕令稻農傷透腦筋的福壽螺,接著將富含蛋白質的福壽螺粉碎後,可添加在動物飼料中補充營養,或再回到大地,增加土壤肥力。不僅視問題為資源,將福壽螺納入生態循環農業的一環, 也減少農夫頻繁彎腰撿拾福壽螺的職業傷害與耗費的時間和人力。

幸延移居宜蘭務農,至今已八年多!也許他從未離開工程師的工作,而是將工程師的精神延續 到田間,將資訊科技應用在友善農業 ; 也許放棄的是高薪,但換來的是保護農田生態無法衡量 的價值!

|嘟嘟配

農友:陳幸延

產地:宜蘭員山

作物:季節作物

點我分享:
推薦好物
  • 小鶹米米粿
  • 宜蘭小農
  • 綠農薑母汁

小農村大人物

宜蘭小農食譜
立鋒牧場

立鋒牧場|霸氣取回童年阿公種的花生田,埋下從農因子

文/Juanita

在宜蘭五結以平飼生產系統友善養雞的的阿立(王奕立),除了在立鋒牧場生產動物福利雞蛋,也與呂燕華合作以友善方式耕種蔬菜,期望打造循環農業。而阿立決定從農的契機,起源於九年多前,走了一回阿公以前種的花生田。

童年的花生記憶 成為霸氣從農契機

台灣南部花生尚未機械化耕作前,宜蘭的沙地花生運送至台北可以賣到很好的價錢,阿立的阿公以前就在蘇澳龍德附近種植花生,雖然後來南部機械化耕種後,宜蘭花生的價格直直落,阿公仍然持續務農種植花生和水稻。

九年多前,有次阿立的爸爸問他記不記得阿公的田在哪?按著爸爸給的地段地號,找到阿公以前種花生的田。當時這塊田免費給親戚種植,阿立看著田中的花生有種熟悉感,從幼稚園開始就到田裡幫忙採收的記憶立刻鮮明了起來!但田裡已經不是童年時的那個樣子了!
田裡以前的樹不見了!後段田區也被人隨意丟了整堆垃圾,親戚竟跟他說「住這邊的人要把垃圾丟在這,我也沒辦法」!看見眼前的景象,阿立直接霸氣地告訴親戚「這期花生收完就別再種了,我自己種!」。把地收回來自己種,聽起來豪邁,但阿立回家後被爸爸罵了一番。那位親戚也真的種完那期花生後,就把田邊所有的圍籬收走,為阿立埋下了從農的因子。

從園藝轉作農夫,隔行如隔山

田地收回,廢耕了兩年,阿立跟媽媽討論後,他試著種植有機地瓜。從事園藝工作的阿立,有自己的事業與員工,種樹、種花是他的專長,但種菜完全不同。隔行如隔山,沒有種菜經驗的他,地瓜種的不好,也不了解什麼是「有機」,以為沒有放農藥就是有機,後來才知道買到的是複合肥,不是有機資材。

爸爸推薦他去上宜蘭社大的綠色農夫培訓課程,利用週六假日上課,阿立才了解什麼是有機、友善、無毒,也認識了班上同學呂燕華,並從七年前上完培訓課後,一起與燕華合作到現在。雖然從園藝轉種菜相當不同,但「一理通,萬理明」,阿立從2015年開始學種菜後,邊學邊實際種植,從理論到實務融會貫通,與燕華合作最高峰時期,兩人共種七甲地的葉菜、玉米、筊白筍、花生等,也與荒野保護協會契作水稻、蓮子。

但學會怎麼種後,也要學怎麼賣,從網路發文無人問津、壓低價格找團購網銷售、尋找配合的通路等,慢慢打開知名度,找到友善農產品的受眾;同時調整兩人的耕地面積,目前共種植兩甲多的田地,用主力作物產品爭取試驗作物的空間與時間,找到一個最適的平衡,平衡農作供需產量與身體長期在水田走路、不斷地彎腰帶來的膝蓋、腰部的傷害。

與動物產生連結,逐步實現循環農業

2019年,阿立因緣際會取得目前平飼雞場這塊地,原本雞場的鐵皮屋就是在養雞。他想起國中地理課本上講到的循環農業,動物在循環農業中是一個重要的元素,與種植的作物可以產生一個循環,植物的落果、葉菜和菜蟲可成為動物的食物,動物的糞便可成為土壤的養分等。
加上阿立發現市面上的雞蛋主要來自籠飼雞,母雞被人類視為工廠機器,關在狹小的雞籠裡,無法轉身、無法自由活動,飼養過程中母雞會被剪兩三次喙,還會剪斷母雞飛羽,不讓她們保有本能展翅;當產蛋量低於六成,為了增加產量,將母雞禁食挨餓一個多禮拜,誘發強迫換羽,挨餓期間至少會有一成的母雞餓死,存活的母雞換羽後會使產蛋量增加。

挑雞蛋!先學會這6招成為「挑蛋達人」,破解常見雞蛋迷思

阿立非常不認同這種殘忍不人道的養雞方式,於是自己看書、上課、找資料、整理重點,多方學習研究後,以平飼雞的方式從兩百隻雞開始照顧。目前飼養約四百隻母雞,雖然產蛋量少於籠飼雞,但飼養期間不剪喙、不剪飛羽、不挨餓、不強迫換羽,讓母雞在平飼雞場裡自由地飛上跑下,因為有快樂的母雞,才有健康的動物福利雞蛋!

|立鋒牧場&友善耕作農場

農友:王奕立

產地:宜蘭五結

作物:雞蛋、皎白筍、季節作物

點我分享:
推薦好物
  • 減鹽海鹽露
  • 瑞吉諾薄片鹽檸檬風味
  • 綠農薑母汁

小農村大人物